反复求医也无法查出的“怪病”|躯体形式障碍

   在生活中我们的身体多少都会有些不适感,特别是在季节转换的时期,不是肠胃不适就是头晕头痛。有的到医院检查可以找到具体的病因。

  但是也有一种情况,患者做了许多次检查都没有发现病因,而躯体不适感依然长期存在。这很可能就是躯体形式障碍造成的!
  那么什么是躯体形式障碍?这种疾病是怎样引起的?又该如何护理呢?本文将带你一同了解这类特殊的疾病。
  01.什么是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有四种主要类型:
  (一)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这种类型的患者在临床上是最多见的,患者往往会有心悸、出汗、颤抖、脸红等症状,常常有部位不定的疼痛、烧灼感、沉重感、紧束感、肿胀感。
  (二)躯体化障碍
  是一种以多种多样、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的神经症,临床多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
  女性远多于男性,多在成年早期发病。
  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和器官,最常见的是胃肠道不适(如疼痛、打嗝、反酸、呕吐、恶心等)、异常的皮肤感觉(如瘙痒、烧灼感、刺痛、麻木感、酸痛等)、皮肤斑点、性及月经方面的主诉也很常见。
  患者不断求诊或要求进行多种检查无果,就算有医生的合理解释,也不能打消疑虑,常感到痛苦。
  病程是慢性和波动性的,常伴有社会、人际及家庭方面的问题。
  (三) 疑病症
  又称疑病障碍,主要临床表现是担心或相信自己患有关某种严重的躯体疾病,其关注程度与实际健康状况很不相称。
  确信患有躯体疾病,但不能切解释症状的性质、程度或病人的痛苦与优势观念。
  对身体畸形(虽然根据不足甚至毫无根据)的疑虑或先占观念(又称躯体变形障碍,如总觉得自己很丑,这里那里都需要”整“,导致整容过度)。
  不同患者的症状表现不尽一致:
  有的主要表现为疑病性不适感,常半有明显焦虑抑郁情绪;
  有的疑病观念突出,而躯体不适或心境变化不显著;
  有的怀疑的疾病较模糊或较广泛,有的则较单一或具体。
  不管何种情况,患者的疑病观念从未达到荒谬、妄想的程度。患者大多知道患病的证据不充分,因而希望通过反复的检查以明确诊断,并要求治疗。
  (四) 发病高峰年龄为30岁-50岁,女性多见。
  任何部位都可能发生疼痛,以头部(15.3%),背部(15.1%)常见,其次有腰部(11.85%),胸部(10.33%)等;疼痛性质不一,头部以刺痛、腰背部以酸痛、四肢以胀痛多见;
  疼痛影响着全球成千上万人的躯体及情感状态,患者常常感到抑郁、焦虑、缺觉,甚至自暴自弃等症状,约有半数人处于无助状态,甚至考虑自杀;
  这种莫名其妙的痛使得患者到处就医,服用各种药物,有的甚至对镇静止痛药物产生了依赖。
  02.如何治疗?
  躯体形式障碍在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式。
  (一)心理治疗
  1、支持性心理治疗
  给予患者心理纾解和指导,消除患者内心的障碍、正确认识疾病相关知识,增加治愈的信心。
  2、精神动力学疗法
  帮患者分析躯体形式障碍背后的心理矛盾,改变或降低内心冲突,从而缓解症状敏感度。
  3、认知疗法
  对于疑病观念明显且有疑病性格的患者,予以认知矫正治疗,有远期疗效。
  04.
  (二)药物治疗
  患者心理、身体对疼痛、不适较为敏感,适宜选用副作用小的药物治疗。
  焦虑、抑郁症状明显者,可予适量抗焦虑药或抗抑郁药治疗,往往用一种抗焦虑药(阿普唑仑、劳拉西泮、氯硝西泮等)小剂量治疗有效;
  针对躯体症状表现,可予对症处理,如适量服用普萘洛尔、甲氧氯普胺,应短程给药。
  03. 怎么引起的?
  近些年来的研究提示,躯体形式障碍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社会环境因素
  负性生活事件
  如果遭遇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导致自身处于负面情绪中,也会造成患者对疼痛和不适的敏感化、扩大化等,增加对自身健康的忧虑。
  社会文化因素
  不好的情绪常常被社会的异样目光看待,患者会有强烈的“病耻感”,被阻碍的情绪,往往通过躯体不适来释放,患者也更容易转移注意力到躯体不适上。
  (二)生物因素
  临床治疗研究发现,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大脑中枢神经异常兴奋、习惯用脑存在功能缺陷、非习惯用脑出现功能减退症状。
  (三)心理因素
  性格特征
  情绪化、神经质、敏感性格的人,过度的把注意力放在躯体障碍症状及相关事件上,导致不良、负面的心理暗示,增加了身体神经的敏感性,对于常规疼痛、触感等过度敏感!
  获益意识
  通过身体不适、头晕、头痛等神经反应,潜意识中希望避免承担的责任或者渴望取得别人的关心。(例如年龄大的老人感觉胃口不好,只是希望儿女回家看望他)
  表达障碍
  有的患者不擅长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被压抑的情绪往往会通过躯体其他方面的痛感得到发泄。
  注意事项?
  1、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好转后不擅自停药。
  2、由于属于神经症,患者应预防病情反复,如有不适,及时复诊。
  3、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运动健身、阅读写作、种花养豆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培养兴致、活跃身心。
  4、当感到较大压力的时候,懂得跟人倾诉,必要时可以咨询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online contact在线联系
回顶部